2020年疫情,對全球經濟是一場重大的打擊。在經濟萎靡不振的基調下,全國乃至全球的經濟就像彌漫著一股陰雨天的陰霾感。
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中,6月15日中控技術在科創板IPO成功過會的喜訊就像是智能制造企業的一道曙光,在圈內刷屏。
中控技術作為一家以自動化控制系統為核心的智能制造產品及解決方案供應商,在工業自動化行業深耕多年,打破了跨國公司壟斷跨國大規??刂葡到y的局面,改變了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國產化和自主可控權格局,以賦能用戶實現“安全生產、節能降耗、提高質量、降本增效、綠色環?!睘槟繕?,以“在中國發展進程中留下深深的足跡”為愿景,中控科技就是這樣一家有民族情懷和技術理想的公司。
中控技術在科創板IPO的成功過會不是偶然,而是數十年磨一劍專注技術創新的時間裂變效應。技術創新是中控企業經歷數十年沉淀后能夠揚帆啟航乘風破浪的動力板。
技術創新是中控技術乘風破浪的動力板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對企業更是如此。創新從來都是做從0到1的事情,作為一家工業自動化技術公司,技術創新是企業進步的不竭動力和源泉。
中控集團創始人褚健表示,中控技術的創新機會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裝備;二是基礎工業方面,如高科技材料、芯片、軟件、元器件等;三是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設計技術。
關于從0到1的創新,褚健表示要在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基礎上不斷去創新創造,保持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也正是因為很多人做不到從0到1的創新所要具備的精神,才給了那些敢于挑戰人成功的機會。中控技術正是這樣一家敢于挑戰的公司。
這就是對中控技術創新成功的最好的闡釋。中控技術也用結果證明了他們在從0到1的創新這件事上交了一份比較完美的答卷。
工業自動化領域的技術壁壘高,關鍵技術長期掌握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領先廠商手中, 在中控技術成立之前,國內所用的工業控制系統,基本上全都依靠進口,被業內形象地稱為“卡脖子”技術,其涉及的關鍵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工業云計算技術、邊緣計算技術、新一代通信技術、硬件可靠性技術、工業 HMI 技術、功能安全技術、現場總線技術、工業以太網技術、控制組態技術、先進控制與優化技術等。
“卡脖子”技術依賴進口,導致我國企業缺乏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一方面讓中國工業的安全性受到很大影響;而另一方面,在國內沒有同類產品競爭的情況下,定價權全部集中在國外廠商手中,導致中國完全沒有話語權。
中控技術在成立后,踏實深耕行業多年。在技術創新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在被業內稱為”卡脖子”技術上,逐步突破,研發出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散控制系統(DCS)、安全儀表系統(SIS),并成功投入產業化應用,從而打破了我國高可靠、大規??刂葡到y一直被跨國公司壟斷的局面,實現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的國產化和自主可控。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控技術取得了272項專利和348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獲得兩項國家科學進步獎二等獎,一項中國標準創新貢獻一等獎和多項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類獎項,牽頭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19項,中控技術在國內外相關標準化機構制定工業自動化標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面這一串的數字即是中控技術革新的硬實力證明,技術創新上取得的成果是中控技術科創板成功過會,在工業自動化領域乘風破浪的動力板。
高市場占有率助力中控技術敲響資本大門
中控技術此次能夠成功闖關科創板,過硬的技術實力造就了其行業內龍頭企業的地位,而高市場占有率則是其叩響資本大門的助推器。據睿工業統計,2019年,中控技術核心產品集散控制系統(DCS)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27.0%,領先超過第二名11%個百分點,連續九年蟬聯國內 DCS 市場占有率第一名,其中在化工領域的市場占有率達到 40.7%,在可靠性、穩定性、可用性等方面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圖片來源:招股書
連續九年蟬聯市場占有率第一名,是對中控技術技術創新和實力驗證最準確的試金石。此次中控技術能夠在科創板成功過會,敲響資本市場的大門,中控科技正在向我們展示科技與資本結合的無限可能性。此次IPO成功后,中控技術借著“資本的東風”將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成為推動中國工業4.0時代進程中不可磨滅的一股重要力量。
創始人褚健的人生又將迎來高光時刻
談及中控技術,褚健無疑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盡管褚健在“臺前”僅擔任戰略顧問,但從股權結構來看,其合計控制公司發行上市前總股本的25.3%,為公司控股股東與實際控制人。中控技術此次科創板成功過會后,褚健憑借其超過25%的持股比例身家直升。
褚健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國內工業自動化領域知名科學家和泰斗級人物,褚健的人生可謂是富有傳奇色彩的過山式運轉。從浙大最年輕正教授、浙大副校長,到“階下囚”,“過山車” 般的人生“觸底”后,褚健或將迎來他人生中最“高光”的下半場。
此次中控技術在科創板成功入會的背后,可以說不僅是中控技術再上臺階,更是創始人人生的逆轉。
1993年新華社記者吳曉波曾在采訪褚健后寫下轟動一時的《少一個科學家,多一個企業家,劃算嗎?》的特寫報道。
如今,中控技術正式向資本市場進軍,似在以實際行動作答:何不在科技和經濟之間架起一座橋?而褚健正是這座橋梁的設計師。
在全球疫情肆虐的當下,中控技術的喜訊或許是行業前行路上的一道曝光,愿中控技術能夠在以后的智能制造道路上穩健前行,推動中國工作4.0和智能制造穩步發展。